英國政府於1月4日宣布英格蘭封城至2月底,蘇格蘭於1月5日跟進(極少數島嶼除外),威爾斯與北愛爾蘭則已分別在2020年12月20、26日執行封鎖。相關法律規定民眾除非有就業、就醫或採購等合理外出理由,否則需留在家中以配合防疫政策。身在倫敦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外宣教師陳郁分受訪時表示,教會仍可以聚會,會眾則需戴口罩、不唱詩歌且維持兩公尺安全距離等。
陳郁分坦言,疫情的影響除了負面其實也有正面。在挑戰方面,如在家進行的遠距教學加重父母管教子女的壓力,且網路課程缺乏實際人際互動,孩子也容易感到失落;過去有不少弱勢者仰賴教會或其他單位的食物銀行,但因為聚會減少、物資減少,或是機構、商家無法開放與營運,導致處境更艱難。陳郁分點出,不只是物質困頓,很多獨居長輩原可藉著用餐機會進行社交行為,現在只能獨自在家、深感孤單。
在進步方面,陳郁分指出,因為防疫待在家中,家人相處時間增加、關係也有改善;原本排斥科技產品的長輩也不得不學習使用手機、電腦和網路,且地方政府出資架設設備,間接加速社會科技化的腳步。此外,很多行業改為在家工作,過去老闆要親眼看到員工才相信他們有認真工作,現在要學習信任員工,使得職場文化轉變,陳郁分認為這是台灣要學習的「彈性」。
陳郁分感嘆,旅外的台灣人不只面對一種疫情,除了關注自己移民國家的疫情,也要留意台灣的情況,如果還有其他親友在他國,就要關心更多國家。她感謝有很多台灣人郵寄物資給移民英國人們,讓他們可以品嚐熟悉的食物以緩解鄉愁,也看到很多安慰的言論。
疫情之中,陳郁分察覺基督徒也有不同類型,有些是「靈性枯竭者」,當教會取消實體禮拜,他們也沒有耐心透過網路聚會;有些則是「門徒」,他們關心教會的發展,也關心牧長、兄姊的生活,將網路聚會視為難得機會,透過彼此代禱來保護教會不受打擊。事實上,疫情並沒有使牧者的工作減少,因為需要關懷的人非常多,甚至有人打電話向牧者泣訴他們的恐懼。
陳郁分指出,面對疫情影響所產生的好與壞,身為基督徒要思想靈性的提升,學習調整心態,讓自己活得更好。她強調,基督徒不只是希望疫情結束,而是經過這段磨練後,有足夠彈性可以因應未來的各種變化。
陳郁分盼望各界為以下事項代禱:一、全世界國家領導人在面對疫情時有正確決策;二、為各國教會有信心、忍耐,並智慧地指導信徒「靈性抗疫」;三、基督教會復興和團結,願信徒都成為門徒;四、光鹽團契事工,包含關心台灣和華裔移民、台灣與英國教會合作等。
摘自《台灣教會公報》3594期 |